“神经影像和神经调控”主题工作坊介绍
2023年9月20日

神经影像和神经调控主题工作坊

认知神经调控技术及其应用

报告人

      姓名:胡理

      职位/职称:研究员

      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内容简介: 认知神经调控技术旨在通过调整神经活动来改善认知功能、情绪状态或行为表现,从而在精神疾病治疗和康复、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本报告将介绍常用的认知神经调控技术,并探讨这些技术在情绪调控和疼痛缓解等多方面的应用效果。此外,本报告将讨论认知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转化应用前景。

简介:胡理,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担任心理所党委委员、所务委员,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转化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表彰。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Cell Reports Medicine、Molecular Psychiatry、Trends in Neurosciences、PNAS和Neurology等重要期刊。

 

基于脑脊成像的疼痛传递与调控机制研究
报告人:

      姓名:孔亚卓

      职位/职称:研究员

      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内容简介:慢性疼痛相关的疾病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全面了解疼痛上行传递和下行调控的生理心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对更有效地开发针对性治疗方法具有关键意义。近年来我们运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聚焦于脑皮层-脑干-脊髓的痛觉上行传递和下行抑制环路以及疼痛慢性化的神经机制。本次报告将介绍我们基于脑与脊髓成像的疼痛神经通路和神经调控研究以及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相关的临床研究。

简介:孔亚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牛津大学脑功能成像中心客座研究员,疼痛综合神经影像实验室PI。近年来以多模态脑脊磁共振成像技术为核心手段,通过研究触觉痛觉痒觉的感知、传导、认知、调节的脊髓-脑干-脑皮层的神经环路来揭示复杂躯体感知觉的神经机制,同时探讨疼痛共情和社会性疼痛的神经机制及其与生理性疼痛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疼痛慢性化的生理心理机制以及对病理性疼痛的预测评估、干预评估及镇痛策略的开发。研究成果发表在包括Brain、PNAS、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神经科学领域重要杂志上。

 

Chronic pain and dementia: a brain aging perspective

报告人:

      姓名:涂毅恒

      职位/职称:研究员

      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内容简介:疼痛与认知存在着互作关系,一方面持续性疼痛会造成认知功能障碍,另一方面认知因素能够调节疼痛感受,目前疼痛与认知障碍的共病已经成为了老龄化社会的重大负担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报告中,我将会从脑老化的角度来探讨疼痛与痴呆共病的心理、生理和病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慢性疼痛对于认知功能和痴呆风险率的影像及其背后的海马老化机制;2)不同类型慢性疼痛患者大脑衰老的特异性轨迹及其背后的脑、基因和分子机制;3)脑与血液标记物的关联及其在预测慢性疼痛患者认知功能衰退中的作用。

简介:涂毅恒,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疼痛的认知神经机制和神经调控,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sychiatry、PNAS(3篇)、Neurology(2篇)等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主持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高层次人才计划等多个研究项目。

 

个体形态学脑网络方法研究进展

报告人:

      姓名:王金辉

      职位/职称:研究员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内容简介:基于结构磁共振成像的个体形态学脑网络已成为人脑连接组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本报告中,我将系统回顾个体形态学脑网络的方法学进展,并重点介绍本课题组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

简介:王金辉,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Research.com全球顶尖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复杂脑网络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研究。在Biological Psychiatry、Radiology、NeuroImage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引用次数13000余次(google scholar)。唯一华人学者荣获美国生物精神病学协会Ziskind-Somerfeld研究奖。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影像学分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脑成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科学分会理事。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秀青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评审专家。

 

经颅电刺激新技术探索

报告人:

      姓名:张效初

      职位/职称:教授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内容简介:经颅电刺激是目前常用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方式之一,已经越来越成为常见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干预工具。但是,其还存在刺激靶点深度有限和刺激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近期,我们研究小组通过发展经颅深部脑区刺激、脑电相位引导的实时经颅电刺激和fMRI指导个体化经颅电刺激等技术,尝试从空间、时间上优化经颅电刺激的效果,并得到了良好的结果。空间优化:我们发展的经颅深部电刺激技术,可以非侵入性的刺激到大脑深部的脑区,并产生行为和心理上的影响。这一技术未来会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时间优化:我们利用发展的锁相闭环经颅电刺激技术,发现外源电刺激波形和内源大脑震荡之间的相位差会影响电刺激的效果,因此未来的电刺激研究需要相位这一参数。

简介:张效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博导,长江学者。于2010年获科学院百人计划(2012年择优通过)后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担任PI工作,现兼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筹)系副主任。并担任Front Psychiatry, Front Hum Neurosci编委和多个国际顶级杂志审稿工作。目前为亚洲药物滥用研究学会药物成瘾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成瘾影像学分会副主委,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安徽戒毒康复研究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戒毒工作协会副会长,安徽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 Hum Behav, Biol Psychiatry, Brain, Adv Sci, Neuroimage等国际一流杂志上。


听觉高熵响应:基于声音刺激的脑电节律闭环工作记忆调控

报告人:

      姓名:黄淦

      职位/职称:副教授

      单位: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内容简介:闭环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神经编码和解码反馈构成闭环,实现对大脑认知功能的恢复与增强,是目前脑机接口领域的前沿热点。闭环式的调控方式可根据大脑状态自适应地施加神经编码刺激,有望弥补现有神经调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问题,但对应的编、解码技术亟待发展。在这里,我们首先针对电磁刺激技术因伪迹干扰难以通过脑电解码构建闭环的问题,尝试电、磁刺激以外的声、光等自然感受刺激的方式进行神经节律调控,提出基于锁相解码反馈的闭环构建方法。 进一步、我们针对现有视、听觉稳态刺激的主要脑电节律响应限于大脑初级感受皮层的限制,提出一种新型的神经编码方式——听觉高熵响应,利用刺激序列的不确定性实现前额叶theta节律的调控;最终,将这一类基于听觉高熵响应的闭环神经调控方法用于工作记忆调控,检验其对人的行为认知能力的调控效果。

简介:黄淦,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博士后。致力于发展鲁棒神经信号解码方法,以及精准的神经调控技术,同时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脑机接口,神经调控以及神经假肢等方面。目前,以第一作者或合作者的形式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Neuroimage,Neural Network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专利2项,谷歌学术H指数为21。担任IEEE TNNLS,TNSRE,TBME,JBHI,JNE,NeuroImage等多个期刊审稿人。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市科研项目多项,2021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7)。编写脑电信号处理软件Letswave7(https://letswave.cn/)。


对经颅交流电干预临床的思考

报告人:

      姓名:王红星

      职位/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容简介:经颅交流电刺激是一种应用交流电干预临床疾病的神经调控技术。报告者建立了不影响意识状态的大电流经颅交流电刺激技术,临床验证了其干预慢性失眠症和首发抑郁障碍的疗效。

简介:王红星,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层次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北京神经科学会睡眠与神经调控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精神科杂志第六届编委、Psychother Psychosom编委等长期从事神经精神疾病、情绪与睡眠障碍等经颅交流电神经调控睡眠、焦虑、抑郁、认知的基础与临床。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8项,近5年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领域国际知名期刊Psychol Med、Brain、Psychother Psychosom、Mol Psychiatry等发表,其中,2篇论文是ESI高被引论文,2篇论著被第三方评为领域2020年度高价值论文TOP100中的第3和44位,2篇论著被国际知名期刊专门述评,1篇被Brain作为Editor’s Choice推荐为2022年第1期的亮点/highlighted文章。